• 快速登陆  |  注册成会员       工作人员查询:
     
  • 首页〉 > 消费热点 > 内容
  • 以借打手机为名据为己有 是诈骗还是盗窃?

    2014-04-14 10:22:29 | 来源 中国315诚信网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网络配图  与内容无关)
    【案件简述】
        婚礼现场,一名自称是女方“亲属”的人向新郎说,因为手机没有电,要求借个手机打个电话,新郎二话没说就拿出了新买的苹果5S交给“亲属”;可在拨打电话过程中,这名“亲属”以现场太吵,慢慢走到场外,新郎也完全相信他是自己的亲属,并没有太在意,但3分钟过去,5分钟过去了,10分钟过去了,“亲属”就此没有回来,新郎这时意识到肯定遭遇了被骗……
        试问,如果这名“亲属”被抓获,那么该如何定性呢?
        诈骗?盗窃?
    【分歧意见】
        本案在讨论过程中,存在着多种意见。有说定侵占罪;有说定抢夺罪的。但最多的是在定诈骗罪与盗窃罪之间争论。
        认为定诈骗罪的理由是:“亲属”向新郎谎称自己手机没电借用手机,并乘其不备溜走,系以虚构事实的方法非法占有他人财物,构成诈骗罪。
        认为定盗窃罪理由是: “亲属”借用新郎手机,只是临时借用,新郎在场并没有丧失对手机的控制。后来“亲属”寻机溜走将手机据为己有,系盗窃行为,构成盗窃罪。 
    【评析意见】
        笔者赞同本案定性为盗窃罪。分析如下:
        1、“亲属”的借用手机据为己有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。诈骗罪,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,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。首先我们来看看诈骗罪(既遂)在客观上必须表现为一个行为发展过程: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——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——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(或交付)财物——行为人取得或者使第三者取得财物——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。在认定一行为是否构成诈骗,应注意理解“对于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物”中的“处分”行为的确切含义,这里的“处分行为”不仅要求客观上有处分财产的行为,而且要求主观上有处分财物的意识,这也是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关键要素,换而言之,在被害人没有处分意识的情况下,宜认定行为人违反被害人的意识而转移占有,不能认定为诈骗罪。 
        本案中,“亲属”冒用亲属名义向新郎借用手机,因为行为人的欺诈让新郎陷入错误认识,自愿的把手机借给该名“亲属”,但新郎并没有因为这样把手机处分给这位“亲属”的意思表示。因此不构成诈骗罪的成立要件。
        2、“亲属”的行为构成盗窃罪。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。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他人占有的财物。刑法上的占有是指事实上的支配,不仅包括物理支配范围内的支配,而且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的状态。秘密窃取,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会被财物的所有人、保管人、经手人察觉的方法,将财物非法占有的行为。秘密窃取,可以是被害人不在场时实施,也可以是被害人在场、趁其不备时实施。 
        本案中,“亲属”假意借用新郎手机,后乘其不备把手机据为己有而溜走,使之手机脱离新郎的控制与支配的范围,显然符合秘密窃取的行为。因此,应当定性为盗窃罪。
        另外根据目前刑法学界的学者们的最新观点“公开盗窃说”。该观点把盗窃罪作了扩大解释,以和平手段获取他人财产的行为都是盗窃;传统上采用秘密手段实施的盗窃属于狭义的盗窃,当着被害人的面,采用和平的手段获取其财产,是广义的盗窃,即公开盗窃。按照这一观点,本案中的“亲属”也可称之是以和平手段,当着新郎的面把手机脱离新郎的掌控范围外而据为己有,符合公开盗窃,成立盗窃罪。
        综上,本案中“亲属”的行为应当定性为盗窃罪。(文/许小军)

    版权声明:

    ①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品牌315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品牌315网,转载请务必注明"来源:品牌315网", http://www.pp315.com.cn。违反者本网将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

   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的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   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
    关于我们  |   联系我们  |   合作单位  |   服务项目
   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互联网信息中心备案:京ICP备17062871号
    编辑中心: 品牌315网编采中心  技术支持:橙天设计会所